2月25日,第三届全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在银川召开,部分企业家、商协会代表及有关在会上发言。
10年前,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2015年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成为国内唯一的铸造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被形象地比喻为从“傻大黑粗”转变为“窈窕淑女”。
10年后,2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上,董事长彭凡现场聆听了习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殷切嘱托。
“不论是党中央召开的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还是今天自治区召开的大会,传递出的都是同一个信号:民营经济发展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2月25日,在第三届全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上,彭凡感叹道。
宁夏共享集团,一家民营机械制造企业,怎么来实现突围,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靠的就是不断追逐创新。”彭凡和记者说。执着于技术创新,集团实现粘结剂喷射3D打印产业化应用的国内首创,建成全球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综合集成技术世界领跑,建设首个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发力于管理创新,彭凡创建了别具特色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即有创新的思想、有创新的计划、有创新的制度、有创新的工作方式、有创新的资源。
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有效授权专利1500余项,发布标准100余项;在铸钢分行业排头兵企业中排名第一;以3D打印、机器人等创新技术为“点”进行重点攻克,“线”上围绕成型、熔炼等重要工序集成,形成五大智能单元,最终将“点”和“线”融合为“面”,形成完整的“智能装备+软件产业+制造服务”产业链,打造全方位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服务体系,累计设计、建设十余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创新路上,共享集团一路奔跑。
“今后,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创新,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在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彭凡说。(记者 周一青)
走进位于贺兰县的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各条生产线有序运转,经过十几道精密工序,枸杞鲜果被加工成枸杞产品。
“枸杞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能带动家乡农民发家致富,所以枸杞在宁夏也叫‘致富果’。”宁夏枸杞协会会长、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介绍,在采摘旺季,每天有四五千名农民参与枸杞鲜果采摘,每年支付采摘费用1000多万元。公司带动约2000家农户、近2万亩枸杞的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要深耕‘土特产’,让宁夏枸杞成为响当当的‘金名片’。”2月25日,在第三届全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上,郝向峰坚定地表示。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百瑞源持续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宁农杞2号”“百瑞源1号”等枸杞新品种,开发锁鲜枸杞新品类,“枸杞红素对酒精性肝损伤机理研究”和“枸杞红素对眼睛保护机理研究”获得发明专利,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该公司与自治区农科院合作的“芽茧蜂以虫治虫”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目前,该公司已开发锁鲜枸杞、枸杞保健食品、枸杞休闲食品等6大类70多个产品,延伸了枸杞产业链,大幅度的提高了枸杞功能附加值。
近年来,百瑞源率先构建“全产业链”模式,完善质量溯源体系,率先开启连锁经营与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品牌专卖店已进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同时,百瑞源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宁夏枸杞博物馆”和“百瑞源枸杞庄园”。2024年,百瑞源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成为中国枸杞行业和宁夏饮食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
“我们提振信心,鼓足干劲,把掌握核心技术摆在创新发展的首位。继续擦亮‘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两张红色名片,努力为现代枸杞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郝向峰说。(记者 何耐江)
循着这句指引,2020年8月,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伟,带着投身半导体材料设备领域十几年、带领晶盛机电从初创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成熟经验和一腔热血,在银川建立了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来宁投资、在宁兴业,鱼米之乡的“蓝宝石”来到塞上江南,会发出怎样的光芒?
不到3年时间,晶盛机电围绕蓝宝石材料产业链投资装备制造、晶体生长、晶体深加工3家企业,建成全球技术和规模双领先的蓝宝石材料制造基地;投建宁夏鑫晶石英坩埚和宁夏晶钰金刚线等高端光伏辅材领域集研发、生产、应用的产业链集群,为宁夏光伏产业强链补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到5年时间,晶盛机电投资的宁夏新材料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先后建成7家公司、8个项目,总规划投资超百亿元,项目达产后总产值超百亿元;晶盛机电宁夏新材料产业园已形成全球顶级规模的蓝宝石制造加工产业链,成为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石英坩埚生产制造基地,国内、国际技术和规模双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生产基地。
如今,以宁夏鑫晶盛为起点,晶盛机电在宁夏已形成了蓝宝石装备制造安装—蓝宝石晶体生长研发—蓝宝石晶片切磨抛深加工产业链。为配套半导体和光伏材料制造,建成坩埚项目、金刚线项目、石英型材器件项目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项目,成为引领宁夏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力量。
“我们在宁夏发展前进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项成绩,不能离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关部门负责与我们交朋友、‘结亲戚’,用心用情解难题、纾困局,助力我们坚定信心、阔步发展,迎来大发展、快发展的‘春天’。”曹建伟说,企业将会把宁夏给予的“阳光雨露”转化为“热爱宁夏、扎根宁夏、服务宁夏、贡献宁夏”的必担之责,积极投身“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打好技术引领、绿色转型、产教融合“三张牌”,乘着民营经济劲风,昂首阔步春光里。(记者 陈瑶)
这里是宁夏建龙特钢有限公司,建龙集团钢铁板块布局在西北地区的一颗“明珠”。
2月25日,在第三届全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上,宁夏建龙被授予“宁夏优秀非公有制企业”称号。
“我们已形成350万吨全产业链、数智化精品钢产业基地。2024年产能达346万吨,实现年产值134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上缴税金近3亿元。”宁夏建龙特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汪世峰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
钢铁产业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工业行业,如何演绎绿色蝶变?扎根宁夏后,宁夏建龙凭着一股闯劲,交出了一份彰显活力的工业高水平发展答卷:6年来,企业投资逾65亿元实施特钢产业链填平补齐、超低排放改造、产业体系优化、产品附加值提升;深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技改建设热轧带钢、冷轧带钢、焊管、光伏支架生产线项目,填补了区内带钢、钢管、光伏支架商品市场的空白;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打造建设“一心两翼”数智化智造中心,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2024年,炼钢工序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营收的3%;实现锌铝镁带钢(中铝中镁)材料落地宁夏……
“宁夏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以好政策、好环境助力我们‘轻装上阵’,积极投身宁夏改革发展主战场。”汪世峰说,宁夏建龙坚定不移追求“天长青,水长蓝”目标,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坚持精耕细作,加快转型步伐,以自治区“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为指导,向经营型、创新型、数智化、美好型企业迈进,持续深耕宁夏、推进降本增效、实现品种创效,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建龙力量。(记者 陈瑶)
去年8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首届宁浙企业家经济协作发展大会上,来自宁夏、浙江的500余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一同探讨两地经济合作新机遇新模式、开启区域合作新篇章。
“我们还促成了盐池滩羊、宁夏葡萄酒、六盘山牛肉、宁夏枸杞等26个项目合作落地。这些项目的落地,是宁浙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生动体现,也为宁夏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月25日,在第三届全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上,浙江省宁夏商会会长朱凤杰介绍起商会发挥的作用,充满骄傲。
一边是人间天堂浙江,一边是塞上江南宁夏;一边是眼下生活发展的城市,一边是梦中的故乡。浙江省宁夏商会的120余名成员,躬身为桥,努力为两地合作贡献更多力量。
杭州拾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凤杰,就是这里面之一。以在浙江闯下的一片天地为依托,朱凤杰积极回家乡投资创业:2022年,成立宁夏沃美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当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2024年,成立宁夏拾珍集团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三类医疗器械创新型药械组合“利多卡因丙胺卡因敷贴”,有望实现宁夏三类医疗器械零的突破。与此同时,朱凤杰认为,要把外面的人引进来,让来过宁夏的人把产品带出去,实现产在宁夏、销在杭州,切实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宁浙经济联动模式。为此,他率先在杭州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关内牧羊人餐厅,让杭州人能在当地品尝到正宗的宁夏羊肉和葡萄酒。
“我是宁夏人,带动家乡发展、振兴地方经济,我有责任。努力打造宁夏品牌,是我们在外奋斗最好的追求。”朱凤杰说,宁浙合作空间无限、正当其时,作为浙江省宁夏商会,将继续推动宁浙两地企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对接,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记者 周一青)
全力打造“中国算力之都”!近年来,宁夏坚持把数字化的经济作为宁夏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化的经济这个新质生产力。
向新而行。2016年,亚信联合创始人、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在中卫市成立宁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大脑绿色数据中心,成为中卫市最早的数据中心之一。
抢抓机遇,宁夏数字化的经济一路披荆斩棘:建成全国首批“万卡级”智算基地,智算能力全国领先;建成全国首批人工智能芯片适配基地,可以为国产芯片提供测试、验证等服务;中卫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双节点城市。
2021年,企业启动从IDC向算力服务的全面转型,并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研发中心。随后,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成功推出面向开发者的丹摩平台和为AI赋能传统企业的尼摩平台,企业业务形态进一步升级,从提供智能算力进入到人工智能模型服务领域。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企业成绩斐然,2024年业务收入破亿元。”2月25日,在第三届全区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上,西云算力总裁庄宁介绍,目前公司能够为大模型和AI公司可以提供模型训练、推理集群服务;推出的丹摩智算平台能够为开发者提供灵活便捷的算力云服务。
2024年6月,西云算力被自治区工信厅认定为算力产业链“链主企业”;2024年7月,成为工信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阵成员。
“宁夏发展数字产业有诸多优势,我们有信心能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2025年,我们定下了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力争为自治区数字化的经济贡献更多力量。”庄宁对企业的发展信心十足。(记者 周一青,图片记者党硕王鼎马楠王洋摄)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